今年7月11日,是我国第16个“航海日”。当天,“学习强国”推出了新华社《习近平的“蓝色情怀”》一文,梳理了总书记“厚植蓝色信念、推进蓝色部署、锻造蓝色力量、促进蓝色合作”的重要论述。尤其“向海而生,向海而兴”的重大理念,令人警醒、振奋,也令人反思。
我国东南均临海,海岸线长2万公里,在经略海洋上有着悠久辉煌的历史。指南针,又被称作罗盘,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据史料推断,它可能发生在十一世纪以前的某个时期或更早,为推动中国和世界的航海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今年的7月11日,也是明代外交使团正使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日,船队航行至婆罗洲以西洋面,故称西洋。郑和七下西洋,庞大的外交、商贸船队中,仅水手、商人、军队就达2万余人,不仅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而且还建立了西洋朝贡体系,何其壮观,何等辉煌!
向海而生的衰落,缘于海洋理念的落后。生命起源于海洋,大陆与海洋本就不可分割。而后来的我们,被“大陆国家”思想所禁锢,甚至夜郎自大,闭关锁国,日渐衰落。当“日不落帝国”用几门大炮轰开国门时,我们尊称他们为“洋人”。从此,“崇洋媚外”在中上层流行起来,何等卑微!唯有身处底层的庶民,敢与其一较高下。或许,中国人民的不屈不饶精神,才是中华文明五千年不曾间断的根本原因。
一批“睁眼向洋看世界”的仁人志士,从“海洋弱国”的残酷现实中,开始了思想认识上的纠偏。清代启蒙思想家、军事家、邵阳人魏源在编纂的50卷《海国图志》中,第一次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重要思想,为“开国论”战胜“锁国论”提供了精神武器,是中国思想从传统转向近代的重要标志,他是我们湖南人的骄傲!此书在幕府后期流传到日本,使日本人对西方各国的史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科技、外交情况有了全面了解,并指导了幕府体制改革,开启了明治维新的历史转折点。受《海国图志》思想影响,几乎同时期的“洋务运动”,也开启了近代中国的新辉煌,建成了太平洋第一强大的海军。只可惜一场“甲午海战”,让洋务运动的成果荡然无存,因为当时的统治者奉行“师夷长技以制民”的思想。
“向海而生”,需要精神。要有“走向深蓝”的志向、信念与勇气;要有敢于与海洋强国“掰手腕”的斗争精神;要有改变世界海洋格局的坚定自信。正如彭大将军在总结抗美援朝战争时所说的: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结束了几百年来西方在东海岸架几门大炮就能奴役一个国家的历史!何等深刻,何等悲壮!“向海而生”,需要战略。如今,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推动我国海洋强国不断取得新成就”,这一重要思想为我们建设海洋强国指明了方向。“向海而生”,需要支撑。海洋有丰富的资源,庞大的利益,巨大的风险,要搏击大海,没有现代化的科技和装备不行,没有维护国家利益的手段不行,没有国际地位和话语权不行。而这一切,都因我们“历史欠账”太多,处处受制于海、受制于人,唯有风雨同舟,笃定前行,方可行稳致远,威震大洋。落后就要挨打,陆地上如此,海洋上亦如此也!(汉寿县统计局 黄福保)